【地评线】东湖评论:佑国之安全 显基层担当
46 2025-04-05 13:42:29
与天舟一号采取的一步飞控实施的策略不同,天宫二号采取了两步走的飞控实施策略:第一步,先将天宫二号轨道降低到近地点200公里的椭圆轨道。
在新的时期,如何更加深入揭示化学的基础科学属性、解决化学的重大核心问题,通过交叉融合实现方法理论的突破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孕育更多改变世界发展进程的知识与技术,是全世界化学家的新使命。如今,基于对石墨炔本身的深入了解,研究团队重点围绕石墨炔储能、原子催化方面的性质开展研究。
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点,互相配合。鉴于多年来在分子科学前沿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展现的良好发展态势,化学所提出建设分子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报》 (2019-07-23 第4版 纪实)。在当年12月召开的卓越中心咨询论证会上,中科院相关部门邀请了12名院内外同行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卓越中心实施方案进行咨询论证。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作者:甘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23 9:38:2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化育万物 化学所科研人员布置了一栋楼那么大的元素周期表。该催化剂具有确定的结构、明确的反应活性位点等特点,实现了在常温、常压下高选择性、高活性和高稳定性合成氨和产氢。专业大洗牌的背后,是强劲的资源驱动跻身省前100名的学科,省里给予1亿元经费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国外,大学教师的不稳定性是常态。减少不确定性,高校应有所为 中国教师的流动性不强,多数人持铁饭碗待一辈子的观点,也是目前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什么要拉长两次评估的间隔?间隔期间究竟在做什么? 据侯定凯介绍,英国政府部门在进行下一次高校科研评估之前,通常会对上一次评估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和反思,以便为新评估工作的调整作准备。但无可厚非也带来层层相逼的马太效应学校逼学院、学院逼导师、导师逼学生,给高校自身的安定带来重重隐患。
江苏省某高校教师汪林今年带了4名博士生,学校的规定,一名博士的绩效要求是150个点。此外,评估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尤其是就业率能否作为专业调整的依据,也备受本次受访者质疑。
随着双一流、本科评估增加了教学权重,张思所在的高校领导对已是或有望冲击双一流的学科下了死命令。拿出的成绩单固然漂亮,但需要思考这是拿什么换来的、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未来的可持续性如何。冲击双一流,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就业、实践就弱化了。从去年到今年,这所高校的专业从70多个砍到50个,各类指标增加了35%。
二是需要第三方针对新政策的实施开展及时、深入的调查和评估,特别是更好地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并反馈到下一次决策中。由于需要花时间进行广泛的意见征询、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撰写报告,新评估政策自然难以很快推出。老教师的同事、该校教授张思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时期看重科研,引进的人能写一手漂亮的论文,但对生产实践却知之甚少,农林专业的老师,甚至连植物都认不全,更有甚者,引进外籍教师,中文、英文授课皆困难,只能单纯搞科研。教学上也是压力山大,从前科研不够、教学来凑,如今教学要求也水涨船高。
专业调整以就业率为指挥棒,由70多个专业砍到50个。而我国很多政策出台后,虽也有后续反馈、调查动作,但谁参与了这些调查,人们不得而知,对新政策实施的调查和评估结果,外人更不得而知。
专业课程64学时,拍摄64个视频,持续时间1年,但是由于财务上的管制,尽管花费了大量精力、时间,教师却不能从70万元中取得任何报酬,校方通常还会冠以为你着想的说法,让教师觉得理所应当。其中,虽不乏一些合理的调整,如裁撤因领导而设的专业、就业率过低的专业,但迅速进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些被裁撤专业的教师便陷入无生可教、无课可上的困境。
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才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前提。而且,各部门都是按自己的节奏执行上一级的政策,很多时候基层教师要接受时间要求上相互冲突的指令。可预见性、计划性差甚至朝令夕改的校方决策,虽然从硬指标上看没有纰漏,但在诸多细节上,对教师群体士气和学术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也对大学的长远健康发展不利。目前,政策所体现的简单粗暴是显而易见的。拍摄一个虚拟课程需要投资70万元,汪林和不少同事感慨道,连个小成本的电影都能拍出来了。指挥棒 如果简单地理解老教师的经历,似乎可以把上述专业调整解读为淘汰落后产能
而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IEEE称将禁止华为员工作为旗下期刊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
这将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办刊:不光是为了发论文 想办好国产科技期刊,首先要明确的是办刊的目的和必要性。
Pippel介绍,爱思唯尔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9万名外部编辑,以确保能覆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这样的网络是非常有挑战的。Pippel介绍,爱思唯尔在科技期刊上跟中国有很长的合作历史,中国也是我们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要建立自己的期刊,挑战之一就是建立全球网络。支招:与成熟出版商合作共赢 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王玉涛认为,应该多去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国际合作,与国际成熟出版商的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能力和发展速度。提升编辑对文章质量的把控能力。当下,国际科技期刊不少,其中有很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可观的影响力。
2015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开始与爱思唯尔细胞出版社合作出版《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此外,Pippel建议,中国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要非常关注学术道德问题,增强对方法、数据、图表等方面的不诚信行为的识别能力,完善期刊内部流程,帮助作者提高所提交论文稿件的质量。
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7/17 10:26:0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科技期刊该怎么办? 今年5月底,全球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与华为之间的风波让中国科学界震惊。过去,国际期刊中的中国编辑和审稿人很少,这几年,中国审稿人和编辑的数量有较大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推动。
目前,该刊影响因子上升至10.812,连续3年超过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主办的《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植物科学领域的所有228种SCI期刊中排名第四。Pippel向记者透露,从爱思唯尔的数据看来,目前爱思唯尔旗下期刊的中国审稿人和期刊编辑占全球审稿人和编辑的比重较低,审稿人和编辑的数量和中国作者所发表的文章的比例是极不匹配的。
挑战:所有权不等于影响力 作为科技界的交流平台,科技期刊已经发展了300多年,此时中国科技期刊要想白手起家,面临着哪些挑战? 所有权不等于影响力。在中国科技期刊中,占主导的中国科学家会相对多一些,中国学者的声音会更大。发展国产英文科技期刊不光是为了让中国科学家能发更多论文,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中国编辑和审稿人走上国际科技舞台。作为出版商,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自己的期刊有全球影响力和相关性。
王玉涛建议,除改变科研评价导向外,中国科技期刊自身还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运转机制。作为一名中国科研工作者,王玉涛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科技评价体系对中文科技期刊的认可度较低,另一方面是期刊质量良莠不齐,这些都直接限制了中文期刊的影响力。
尽管风波最终因IEEE的道歉而平息,但冷静下来的中国科学家再次意识到发展国产科技期刊的必要性。授权事宜,请联系:shouquan@stimes.cn。
在与中国的合作中,Pippel发现,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大多比较本土化,如以中文为出版语言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期刊扩展全球影响力造成了挑战。看上去,国际已经为中国科学家准备好了舞台,于是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还要发展自己的科技期刊。